時間:2020年12月13日
來源:四川觀察
鏈接:https://kscgc.sctv.com/sctv/redian/2020/12/13/1043882_shared.html
內容:
中醫藥不僅可以治病救人,更蘊含著民族文化和古人智慧,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搶救、保護、傳承了一批冷門絕學,創建了一批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傳統中醫藥如何在傳承中展現新活力。
每周二、周四晚上,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都會有這樣一堂針對中醫藥“冷門絕學”的培訓講座,出土中醫藥簡帛上的文字如何辨識?殘破的出土中醫藥文獻如何整理、識別?培訓班上,特邀教授為同學們一一耐心講解。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生鄧嘉帥: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一個民族,我們古代的那些知識和文化是點點滴滴滲透到我們生活當中的,我們當代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義務和責任去繼承和發揚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來,通過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中醫藥學研究人才隊伍。2012年,成都天回墓出土了近1100支醫簡,研究團隊經過6年多艱苦工作,完成了對天回醫簡的釋文、注釋和學術源流的考證,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教授:在這批醫簡里頭有5處發現這樣兩個字“敝昔”,“敝昔”就是扁鵲。我們發現了早已失傳的扁鵲的醫學體系,反映了秦漢時期成熟的醫學面貌。
除了《天回醫簡》,我省還啟動了《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中醫百部經典》等叢書的編撰出版,許多塵封的古籍史料得以再現世間。
(編輯/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