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四川大學王剛研究員作了題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中的一些得失經驗”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科技處副處長余成浩教授主持。
王剛研究員首先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基本要求和函評專家的評審關注點。他強調標書的撰寫總體要寫得讓外行都能看懂,但專業內容方面要讓專業人士感到你的專業;同時要注意使用標準漢語,語言應平實、嚴謹,“自夸”應有分寸、有內涵;細節也要盡量零失誤。然后,他以自身中標的標書為例,詳述了自己在撰寫標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此次學術報告內容極具實用性,在場師生受益匪淺,對基金申報人員在標書撰寫上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主講人簡介】
王剛 (研究員,博導)
2006年6月畢業于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理學博士;同年8月進入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博士后/講師;2009年7月至今為該中心副研究員/碩導、研究員/博導;2015年5至2016年8月間先后在西班牙納瓦拉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短期合作研究、學習;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為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
主持/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863、國際合作與交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10余項。在PNAS, Biomaterials, ACS Appl Mater Inter等雜志發表論文40余篇。目前主要工作: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將功能基因傳遞到人體骨骼肌細胞中,以之為“工廠”使個體自行“生產”治療“藥物”;通過基因工程的精確設計,可以使骨骼肌細胞生產出的“藥物”在體內靶向識別目標分子、細胞或組織,實現個體化、精準化治療。近年來,我們對該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探索,包括高效骨骼肌特異性啟動子/表達質粒的構建、原位基因傳遞材料的設計/制備、新型抗體分子的篩選/優化設計、原位基因傳遞方法的構建/優化等,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進而利用該體系探索對腫瘤、糖尿病、高脂血癥、皮膚病等的靶向聯合基因/免疫治療,并聯合中醫藥手段,以期獲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建立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全新療法,進而將成果向應用推進。
(圖、文、編輯/科技處 張慧敏)